鄭秀如



鄭秀如 Cheng, Hsiu-ju(1976~)
現任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兼任講師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
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


在中國水墨畫的繪畫觀裡,並不把白看成是無,反而是充滿著各種的想像性,與實體存在的物件相對應,互相依存。這樣的美學觀不僅反映在繪畫上,也在建築、書法、篆刻等藝術之表現上。鄭秀如創作的美學觀雖然與中國古老的美學觀不盡相同,但她對於虛與實、白與黑(存在物)之間的探討,卻有著表面上異曲同工的效果。

但若深究他創作的動機,卻發現鄭秀如在這方面的探討,本源於自我存在感的理性辯證過程。這理性的思辯包括二層的意義,首先。她認為:「當主體在空間裏移動時,經常會在停留時候,才發覺與空間的關係。…在十坪大的空間裏,存有歸屬的感受,可能只有三坪,因為只有在那三坪的區塊中,能感受到我的存在。」顯然的,就這層意義來說,虛實不過是建立在自我關係上的取捨,任何事情都難免被遺忘,與自己相關的、記憶清晰的便存在,其他的就以漆白的方式處理,「猶如莫名的耳鳴一樣所產生的頓時空白」。在黑格爾的關於主人與奴隸的筆記中指出:人類只能透過他人的承認獲得認同。當鄭秀如創作獨處時,他在真實的空間之中以線條化手法留下的區塊裏的物件(他人),不過只是在藉由極為個人化的圖騰符號來證明自我的存在。

然而,若從白與黑(存在物)之間的角度來看,意義卻似乎是相反。在他以極簡、漫畫似的線條表達物件時,其實視覺上是非常虛幻、不真實的;反而是物件之外的漆白空間才是真實、實體存在的。若從這層意義看來,真正能證明創作者存在的反而是實體存在的空白空間。

在看鄭秀如的作品,不論是空間裝置或平面繪畫,她似乎沉醉在這樣的哲學思辯之中,因此,想要能理解她的作品,必須先有一番哲學的體悟才能進入她的作品裡。近年來,她開始嘗試將作品「平面化」,當她的作品轉化成以畫布二度空間的形式表達時,不再存有實體空間的意含,關注的焦點回歸到畫面物件與空白之間的「佈白」關係,藉由每個畫面的不完整,去做空間的拼湊,不論是消失的空間,或者是空間中消失的物件,虛實轉換的思辯始終是他作品裡最大探討的課題。(文/林振莖)